1963年,为开发利用白云鄂博矿的稀土资源,在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和主持下,包头稀土研究院前身包头冶金研究所正式成立。55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伴随着中国稀土从无到有、从单一产业走向综合发展,迈向稀土产业强国的步伐,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机遇,以白云鄂博稀土研究为发端,搭建起稀土综合利用科研框架,积极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让稀土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建成了国内最为完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和产业转化平台的稀土研发体系,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中国稀土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辉煌的40年,也是包头稀土研究院紧跟时代步伐,顺势而为,砥砺奋进的40年。稀土院先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研究院整体转制为企业、部属改省辖及资产重组等重大变革,稀土院人经历了创业时的艰辛、发展期的迷惘,转型期的阵痛、成功时的喜悦,几代稀土院人不忘初心,不负众望,牢记使命,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书写亮丽答卷。
高扬改革风帆 成绩斐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起初,由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好,稀土院的科研工作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人心涣散,科研工作停滞,198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来信,题目是《我们想起飞,没人按电钮—包头冶金研究所225名工程师的呼吁》,文章反映了包头冶金研究所科研人员迫切希望改革的心声,希望加强领导,选拔优秀的科技人员参加领导班子。一石激起千层浪,1983年,包头冶金研究所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也带来了稀土院科研的春天。从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一年内包头冶金研究所鉴定的科研成果达20多项,是建所以来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年。
1985年,包头冶金研究所正式改名为包头稀土研究院,将“稀土”两个字正式提出来,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机构的产业定位和方向。从此稀土科研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一批有学历、有能力和钻研精神的科技人员得到重用,稀土院科研工作很快出现了新局面。
1978年至1986年间,方毅总理七下包头,领导和部署包头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并调集了全国近200个科研单位参与包头矿的开发利用。其间多次到包头稀土研究院调研,为稀土院题词:“为振兴我国稀土工业而努力奋斗”,在领导的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以发展壮大我国稀土事业为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穷毕生精力,百折不挠、默默耕耘,攻克了一个个稀土科技进步的难题,为我国稀土产业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P507盐酸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使得包头矿稀土单一元素一次连续分离成为现实。1987年由稀土研究院主导研究,第一次实现了寻乌矿15种单一稀土元素全萃取分离,该研究成果获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稀土选矿用捕收剂H205问世,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破解了白云鄂博矿的选矿难题,从而把稀土选矿推向一个新高度,为实现稀土选矿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成果获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7年,由稀土研究院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物电解法连续制取钕铁合金和金属钕工艺研制成功,该工艺为我国轻中稀土金属的工业生产铺平了道路,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由包头稀土研究院主要参与完成的白云鄂博中贫氧化矿浮选-选择性团聚选矿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改革开放伊始,科技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举措的推出,使我国科技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大发展,包头稀土研究院借此春风,高扬改革的风帆,把稀土事业当做几代人共同奋斗的事业,走在不断创新的路上。
挑战世界新技术 永攀高峰
那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科技人员更多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给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与包头稀土研究院钕铁硼之间的一段佳话。由于80年代包头稀土研究院在稀土磁性材料及稀土储氢材料研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领先,1990年,稀土院钕铁硼课题组在低氧工艺实验室研制出最大磁能积为52.2兆高奥的钕铁硼永磁材料,达到世界最高水平。1996年,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全球范围寻找高性能磁性材料,用于阿尔法磁谱仪探测宇宙的研究。包头稀土研究院击败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单位,一举中标。
与丁肇中教授签订合作项目后,院里抽调了30多人投入了紧张的试生产,但是当时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其中主要的困难是没有专门的生产设备,科研人员只能自己设计生产设备,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他们面对困难没有轻言放弃,终于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丁肇中教授特意给稀土院发函致谢,在信中说:“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科学家尽了最大努力提供材料”,给予了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工作者极大的肯定并激励他们奋勇向前。
2000年以来,稀土院积极跟踪稀土应用端需求的快速变化,开展了特殊用途的钕铁硼多级辐射磁环及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技术攻关,并于2014年建成了中试示范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钐钴永磁材料领域,率先建成了钐钴磁体200吨/年生产线,为我国“长征系列”、“嫦娥系列”等国家重点工程需求提供了优质材料,保障了我国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包头稀土研究院共承担“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省部、地市级研发项目和为企业服务的各类项目200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5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300多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多项、参与起草和制定的各类稀土产品标准和分析方法标准100余项。一个个成果、一项项专利标准,见证了稀土院在稀土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
面对转企困难 成功蜕变
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创业难,守业难,拓业尤难。1992年6月,科研院所改制,稀土院进入包钢,又称“包钢集团稀土研究院”。2001年6月,包头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由计划经济模式下单一的科研院所转化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一院多制”的经济实体。2007年进入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的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兼具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双重资质的单位。
作为国家首批242院所转制科研院所之一的包头稀土研究院,在科研体制的转轨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科研立院、人才兴院、产业富院、创新强院”为行动指南,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路,走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克服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等靠要”传统思想,建立激励机制,开源节流,给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更大的自主权,科研人员积极主动从横向、纵向找课题,主动服务企业。
当许多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阁时,包头稀土研究院在此期间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创新,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些稀土科研成果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
P507盐酸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的研究成功,使得我国生产的单一稀土产品质量高、产量大、品种全,彻底改变了我国只能生产和出口混合稀土粗产品的局面,该工艺先后被内蒙古、山东、江西、江苏、广东等省区的稀土企业广泛采用建厂,到了90年代初期,形成P507萃取分离单一稀土企业群。
2002年,以稀土研究院技术为依托,引进资金共同组建包头市京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具有年产100吨荧光级氧化铕生产能力的生产线,目前产量为世界第一,产品畅销国内外。
采用稀土研究院自主知识产权“万安培稀土熔盐电解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技术,2002年,组建成立的包头瑞鑫稀土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有稀土金属钕及镨钕合金,现有生产能力为8000吨/年,产能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稀土院的全资子公司包头市蒙稀磁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钐钴(Sm-Co)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电子等领域,并长期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提供优质磁体。
1983年,包头稀土研究院率先开展了新型稀土铁基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依托这些研究成果,包头稀土研究院在我国率先建成了第一条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并转让了十余家工厂进行生产,孕育了烟台首钢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包钢稀土磁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业内一流企业,推动了我国钕铁硼产业的迅速崛起。
正是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带来的创新动力,引发了稀土研究院“破蛹化蝶”般的蜕变,由纯粹的稀土科研院所转变成以稀土为主业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加强产学研结合 开拓进取
由于稀土家族具有丰富而又不可替代的性质,在磁、电、光等高技术功能材料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把稀土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进入21世纪,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研究方向重点围绕我国稀土及北方稀土产业的现实要求和发展布局,在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稀土冶金过程节能减排和"三废"治理、稀土新材料开发及终端应用等方面,加快研究步伐,力求实现技术转化,努力解决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1年6月,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依托包钢( 包头) 稀土研究院成立的瑞科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揭牌,其主要任务是对稀土冶金大型化、自动化的新技术、新装置及成套装备进行研制开发, 加快稀土功能材料的工程化研究, 为我国稀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提供工程化技术和成套装备。
2005年9月,包头稀土研究院搬迁至包头稀土高新区,在以“稀土”冠名的包头稀土高新区中开启了崭新篇章:
2009年8月,包头稀土研究院被评定为“国家级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包头稀土研究院先后与美、日、欧盟、韩、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单位在稀土元素的分离与提纯、储氢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稀土磁致伸缩材料以及稀土在农业中的应用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承担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012年7月,为了突破地域局限,让稀土研究在大有作为的高新技术产业施展身手:以资本换地利、赢天时,利用稀土研究院的影响和综合实力,在人才荟萃、产业云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立分院,建立人才引入、技术输送、产业对接的前沿平台,继而带动后方基地的全面发展。稀土研究院的独资子公司—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13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建设了我国稀土行业第一个“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使得稀土新材料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迈向产业化提供强劲助力。先后建立了稀土钕铁硼、稀土镁合金、PVC稀土助剂3条稀土新材料中试生产线,解决了相关稀土新材料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瓶颈,形成先进完善的生产、测试装备设施条件。中试产品销往国内外,满足了市场对稀土新材料产品的需求。
2015年,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建立的“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点实验室以稀土的采选、稀土的清洁高效冶炼、稀土轻合金、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稀土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开发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可强化稀土行业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研发-产业化”的完整研发体系,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18年1月,包头稀土研究院催化材料研究室自主研发的稀土基SCR催化剂通过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国五台架性能验证。2018年8月,依托稀土研究院自主研发成果,北方稀土与河北华特、北京凯德斯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公司,建设柴油机用稀土基SCR催化剂及后处理系统项目,实现稀土环保催化剂的产业化。
稀土研究院生产的产品因其良好的质量和信誉销往国内外,主要产品有稀土氧化物、单一稀土金属、混合稀土金属、各种稀土功能材料及特种稀土合金。研究院还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军工保密资格认证,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大量的关键材料和器件,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包头稀土研究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科技研发机构在稀土行业服务方面同样做了大量工作,在行业中的作用、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稀土研究院理化检测中心制定了国家60%以上的稀土分析标准,在现行有效的稀土标准体系中,以理化检测中心为主体的“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05年成立。稀土研究院的信息中心先后于1980年、1984年、1985年承办了《稀土》、《稀土信息》和《中国稀土信息》(英文版)期刊的编辑出版,1998年还建立了“中国稀土网”(www.cre.net),这些期刊和网站及时传递国内外稀土科研、生产、应用和市场情况,向中国和世界展示稀土研究领域的成就,促进稀土进出口贸易和中外企业的合作。
展望稀土院未来 再铸辉煌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稀土院人在市场上博弈、拼搏的40年,从最初依靠事业、三项经费拨款,到实现自主经营盈利;从科研事业单位,到建设成为优质高新技术企业;职工人数从高峰时的1400多人到如今的中高级职称占员工总数55%以上的400多人的精兵强将,将稀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稀土院是带头人和身体力行者,稀土院人向时代和行业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目前,包头稀土研究院已形成规范的母子公司体系,实现了投资主体、产权结构和经营方式多元化的格局,拥有以科技开发和行业服务及生产经营为主的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4家,现建有“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希苑稀土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铌冶金工程实验室”等6个科研平台。建有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两级“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和“稀土永磁材料院士工作站”。已建成以稀土冶金、环境保护、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及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稀土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稀土分析检测、稀土情报信息为研究重点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形成了完备的稀土科技创新体系。
成绩属于过去,奋进彰显辉煌。改革转型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包头稀土研究院的改革依然不能懈怠,把包头稀土院建成稀土行业科技开发工作的领跑者;稀土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贡献者;人才培育、企业技术支撑、稀土标准制定、信息及检测服务的基地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相关新闻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