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1年昂纳斯首次观察到汞的超导电性以来,有关超导电性的理论、实验和应用都已取得很大成就。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统的超导体都必须在极低温下运行,通常的工作物质是液氦(4.2K)。超导材料都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如Nb3Sn,其临界温度为18.0K。这使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受到极大的制约。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IBM实验室的J. G. Bednorg和K. A. Muller发现一种新型结构的稀土氧化物超导材料-YBa2Cu3O7-x,为提高超导转变温度开拓了新的方向。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不久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国际上掀起高温超导热。我国的赵忠贤院士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此后高温超导材料不断涌现,超导临界温度很快突破液氮温区(77K),甚至达到130K以上。我国从事该项研究的单位也从全面开花状态过渡到成立国家超导研究中心,有了统一的管理协调,建立了超导国家实验室。我国也组织过多次国际高温超导会议。在应用方面,我国也成功地研制成高温超导丝材,为强电、强磁场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高温超导薄膜器件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SQUID器件分辨率已可用于脑磁测量,对心磁测量已作过若干临床试用,并已将此类装置实用于地磁探测。
上一条:稀土净化催化领域的应用
下一条:稀土超导材料主要应用领域
相关新闻Related News